科技部关于2002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

来源:法务吧 时间:2023-09-29 06:40:40 责编:高级律师顾问 人气:
科技部关于2002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和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做好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国家“十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实施意见》和《国家“十五”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实施意见》(国科发计字[2001]196号)及有关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将2002年度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工作通知如下:
一、支持的方向和对象
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按照“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建设基地、凝聚队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项资金的一定支持,集成其他配套资源,形成我国若干科技基础性工作基地,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共享模式。重点支持科技基础数据库及共享服务、生物资源与科学实物标本和科技基础标准等相关科技工作的开展。
2.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根据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布局和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监测、预警、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和保障体系的科学研究及农村和社会发展等相关公益性科技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形成社会公益研究网络。
3.支持范围
专项项目的相关内容要符合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定位,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基建、大型设备购置和运行经费等不在支持范围内。专项项目目标和任务要明确、具体,需连续支持的项目,既要提出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和完成期限,也要明确近2-3年的阶段目标,分段支持。需提出项目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可操作的成果共享方案,机制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将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标准。
4.支持对象
按照目前财政预算管理要求,两个专项的第一承担单位仍为与科技部有直接经费预算关系的中央级科研院所。其中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包括转制科研机构。
二、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
1.为了突出国家目标,指导专项的申报工作,在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200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以下简称《支持重点》)。有关项目的申报、推荐和组织工作,按《支持重点》的有关方向和要求开展。
2.200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分为重点项目和面上工作两部分实施。
(1)重点项目的遴选条件
--国家目标突出,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整合资源,体现成果共享;
--与院所改革方向相符,已有较好基础,通过一定的支持,能形成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基地;
--列入行业或部门的工作重点,并有配套的经费投入;
--能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面上项目的遴选条件
--社会需求迫切;
--社会受益面广,受益程度高;
--实施单位具备优势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
--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可实现成果共享服务。
3.对前两年已在专项立项支持,需继续延续的项目,须对照原合同(任务书)要求,提出前期工作总结,我部将组织或委托行业部门进行检查评议。按计划进度完成任务,执行情况良好的项目可按程序继续纳入今年的预算支持。对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管理松散,经费使用不合理,未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按要求实现成果共享的单位不再继续支持。
4.报送申报材料的要求
重点项目要根据《支持重点》所列的“重点支持方向”和遴选条件,由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组织推荐。重点项目向我部推荐时须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领域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专家评议意见(具体要求见附件)。跨部门、跨行业的重点项目可由相关部门联合申报,也可由我部组织申报。重点项目可申请1-3年支持。
面上项目可由相关院所根据业务基础和优势,提交项目申请书,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审核,提出意见后报我部。无主管部门的院所可直接向我部申报。面上项目一般为一次性支持。
属延续支持的项目需提交原项目执行的总结报告。
各类材料上报后,由我部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评审。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的内容必须一致,否则将视为无效。书面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装订、盖章后,一式六份分别使用9号信封封装由有关部门、单位统一报送(注明“基础性工作”或“社会公益”)。
电子文本采用软盘或电子邮件报送,有关格式可在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主页中的“通知通告”或“项目申报”专栏查询、下载。
受理时间:2002年9月1日-9月15日(截止日期以邮戳为准)
该项工作由我部计划司、条财司牵头组成的工作小组组织实施,由下设的专项管理办公室受理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请寄至:
北京市3814信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转专项管理办公室收邮编:100038
电子邮件请发至:shenbao@ncste.org
5.其他注意事项
(1)项目申报和评估、评审期间不接待面访,否则取消报送资格。如需对项目答辩和说明,我部将统一组织进行。
(2)申报材料不予退还。需保密的材料请注明密级并作说明。
附件1:200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支持重点
附件2:申报格式(略)
二00二年八月十六日
200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支持重点
一、科技基础性工作支持重点
(一)科学技术数据的采(收)集、加工处理与服务
通过观测(监测)、探测、调查、测试、实验等手段,重点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科技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地、连续不断地采集、加工处理,并形成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突出数据资料服务。
重点支持方向
1、农林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共享服务。建设农林科学研究库、资源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库,研究开发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完善农林科技共享服务网络。
2、气象、地震、水文等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研究与制订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础技术标准,并实现数据共享服务。
3、环境数据库建设与共享。建立分布式国家级环境综合数据库;开发环境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形成国家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平台。
4、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服务。重点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科技视听信息资源以及科技报告的收集、加工、服务和共享。
5、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共享服务。继续建立和完善现有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数据库,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增加国家科技计划专利数据,并对重点科技发展领域国内外状况进行分析,实现信息共享;完善R&D;基础数据库并开展分析研究。
6、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
面上工作
――医药与生育健康等数据资源。我国特有遗传数据的基因数据库和生物医学工程数据库;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群的完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数据库等。
――新材料及特种材料数据。纳米材料数据库;新型钢铁材料数据库;材料腐蚀数据库等。
――能源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以支持能源与环境领域宏观管理、决策与研究为主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共享服务。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地球科学主体数据库群建设完善与集成;地球科学数据两级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基础数据采集与共享服务。
(二)生物资源与科学实物标本
主要包括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我国自然资源特色的农作物及其它重要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样)本的采集、鉴定、保存和服务工作;有我国特色且具有国际重大意义的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标本和国家标准物质样品的收集、整理。
重点支持方向
1、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入库保存。对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对其主要农艺、品质、抗逆等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编目,入国家库保存并提供利用。
2、国家圃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保存。对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主要农艺、品质和抗逆等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编目,入国家圃保存并提供利用。
3、林木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入库保存。开展我国林木(含花卉)种质资源全国性摸底清查,种质资源濒危程度评价分析,开展不同层次的种质资源保存。
4、特有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保存。重点保护我国特有或濒危重要经济动植物,建立濒危动植物种质保存库。
5、重要医学生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保存。进行常见重大疾病相关细胞、遗传病相关细胞、转基因细胞、正常细胞与干细胞、工程细胞的收集和保存;艾滋病、肝炎等病毒培养物的收集与保存;结核菌等细菌培养物的收集与保存;与农林、医药有关的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信息系统建设。
面上工作
主要畜禽及水产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与保存;山区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化石和岩石标本收集、整理;其它重要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等。
(三)科技基础标准
重点支持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国家基础科技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建立、维护、更新等方面的工作。加强面向全社会、具有重要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急需配套的基础标准的研究制定;支持与国际接轨、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的建立等。
重点支持方向
1、信息化基础标准研究。中文信息标准、科技数据加工标准、数字图书馆标准、地理空间信息标准的研究;制造业信息化标准研究;物流及供应链电子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2、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医疗效评价。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分析方法,确立我国中药材标准物质的质量规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材标准物质体系;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3、新材料技术标准研究。纳米材料标准;农药生物测定及安全性评价标准;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标准。
4、新能源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
5、重要计量基(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计量技术及基标准研究,质量检测标准与体系的研究。我国现代时间频率计量标准和发播体系、国家现代电学计量标准和检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6、国家野外试验站监测规范与数据标准化。研究野外试验站试验及观测方法的标准与规范;建立野外试验站数据信息共享系统。
面上工作
――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技术标准研究。研究制订若干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职业的卫生和劳动保护技术标准。
――重要学科科学名词审定。生命科学领域名词审定;航天技术名词的审定;信息技术名词审定;资源科学名词审定。
――用能产品能效标准的研究。研究提出我国的能效标准体系,选择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工业,商业产品和设备,开展能效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海洋调查新标准规范的制定。海底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海洋污染、赤潮、海洋遥感标准。
――药物理化和安全性评价标准;医用生物材料质量标准。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基础性标准
*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急迫需求的其它重要科技基础性工作。
二、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支持重点
(一)监测研究类
通过安排重点领域的监测研究,为国家及时、准确掌握资源、环境变化情况,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和发展状况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监测技术服务体系的形成。
重点支持方向
1、农林重大病虫及生物灾害监测、控制系统研究。农林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雷达和卫星遥感研究;中长期预警的地理信息系统研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开展生物信息获取并利用。
2、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重要技术研究。构建水资源监测与利用状况数字化平台、虚拟仿真环境和数字虚拟研究环境等;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方案。
3、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调查。重点围绕海洋资源、环境和权益三个方面的国家需求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洋科学研究热点,进一步开展海上考察和研究工作。
4、南极地区地球环境监测与关键过程研究。开展南极地区地球环境监测与关键过程研究;南极地区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数字化集成。
5、强地震灾害监测研究。强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发震断层、破裂性质和深部环境、震后区域形变―应力场变化与构造蠕滑及对我国地震趋势的影响;冻土区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工程震害研究。
面上工作
――重要生物资源动态监测。海洋及重要江、湖等水域的生物资源变动监测;生态脆弱区植被、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碳循环过程监测及森林植被的系统结构、功能、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变化长期监测。
――草地沙化退化和干旱地区土壤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对草地沙化退化实时监测并提出防止草地沙化退化的控制措施,北方地区土壤水份监测评估。
――地球现代磁场监测与基本数据积累。对地球磁场进行动态监测并积累基本监测数据。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建立地壳结构、重力密度、形变等物理背景场相统一的地球结构和动力学模型,跟踪水库蓄水过程与库区地下流体、重力、应力的动态演化以及岩石破裂过程,探讨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建立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模型。
――都市环境评价、改善、监测、预警研究。重点对北京生态环境、水资源、空气质量、园林环境及城市垃圾危害进行评价、监测、改善和预警研究。
(二)预警与公共安全体系研究类
研究预防和降低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为有效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预先部署、提高应变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围绕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国民提供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重点支持方向
1、数字土壤资源与农田质量预警。建立农田土壤资源数字模型;多目标农田质量评价体系;农田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预警系统。
2、粮食储备安全技术体系研究。主要研究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技术体系;粮食储存品质监测研究;储粮害虫和真菌毒素及抗性监测研究;粮食烘干、储运中减少破碎机理及对策研究。
3、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与预警研究。制定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预警体系。
4、火山灾害预警研究。主要研究火山喷发和火山次生灾害发生的机理、动态监测、前兆临界指标、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等。
5、强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预警、损失评估与防治研究。建立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包括短时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洪涝、干旱损失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
6、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测评与测试体系;开发网络信息安全监视和管理工具;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反应服务体系;研究自我诊断与自我恢复相结合的技术。
面上工作
――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预警。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动态监测与数据传输关键技术、临界预警指标体系与预测模型。
――国家公钥基础设施PKI体系。研究PKI证书认证体系结构以及与此体系结构相关的关键技术。
――核设施严重事故应急早期决策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研究和制定严重事故应急早期决策的指导原则、专家分析和诊断手段;确定堆芯损坏或熔化的技术准则和评价方法以及做出场外早期防护行动决策的技术准则等。
(三)人口健康与保障体系研究
围绕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国民提供坚实的生活保障。
重点支持方向
1、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研究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技术及过程控制技术,构建我国食物生产与供给的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2、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监测。在我国不同人群中进行生理和心理指标的测试和研究,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指标的调查测试,建立数据库和监测体系,研究解决提高我国人口体质问题。
3、传染病重大疫情预警研究。建立重要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研究重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疫情预测预报和爆发疫情的应对技术。
4、职业病和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治研究。探讨职业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机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职业性危害措施。
5、全国重点地区公害病调查与防治技术。公害病的调查和诊断技术;公害病预防策略及相关防治技术;建立公害病的预警预报系统。
6、保障人口健康的相关试剂研究。对保障人口健康、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国内没有、或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专用试剂开展研究。
7、居住环境监测与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完善典型居住环境监测及流行病调查,研究居住环境污染物的现场快速监测方法,探索典型居住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危害程度,研究改善我国居住环境质量对策。
面上工作
――畜禽、水产饲料及添加剂生物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研究建立畜禽、水产饲料及添加剂生物安全监测信息及反馈系统。
――避孕药具质量监测与报告体系研究。研究防止避孕药不良反应的干预措施,通过干预试验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检测体系,并利用监测数据评估干预效果。
――动物源性生化药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多种主要动物源性生化原材料和成品中常见微生物、化学物质污染的检测方法的建立;上述动物源性生化药品的动物原材料中寄生虫污染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和建立疗效评价体系。研究医学影像新技术应用评价技术;建立临床新治疗技术和方法的疗效评价体系、标准操作程序。
――工业生产环境与防护。研究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工业生产中的安全控制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劳动保护与危害防治技术等。
(四)农业和社会发展
围绕农业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支持具有科技内涵、有重大示范引导作用的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公益性科技工作的开展。
重点支持方向
1、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质量控制、快速评定及标准研究。重点研究粮油、果蔬茶、畜禽产品及相应加工产品的安全质量,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技术规范,以及快速评定技术标准。
2、环境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研究。构筑国家环境安全体系;建立环境预测模型和评估体系;开展经济与资源战略和政策对环境管理的影响评价研究,构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
3、科技兴贸信息平台建设和重要农业、工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工农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的采集;工农业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的加工、整理与分析研究;科技兴贸及相关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
4、我国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中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区域和行业科技资源配置和结构体系调查研究等。
*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公益事业急迫需求的其它公益研究。